ChinaCALL Conferences
- 2024 (20th) ChinaCALL Conference &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 GLoCALL 2023 & 2023 (19th) ChinaCALL Conference
- 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LL
- 20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LL
- 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LL
- The 2nd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 GLoCALL 2018 Conference & 15th ChinaCALL Conference 2018
- 201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LL
- 201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LL
- 2012 GLoCALL Conference &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LL
2025(第21届)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圆满闭幕
9月19-21日,“2025(第21届)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召开。
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Journal of China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期刊编辑部、英国开放大学网络孔子学院、虚拟交流中国中心(Virtual Exchange (VE) China Hub)及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协办。

来自全球11个国家64所高校近200名专家、学者和教师齐聚南京,围绕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新兴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技术赋能教师发展研究等前沿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分享技术创新与教学实践融合的最新成果,共同推动全球外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合作共赢。
9月20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姜斌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贾德忠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主任委员、北外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顾曰国教授,英国开放大学保健、教育及语言与应用语言学学部部长Klaus-Dieter Rossade教授在开幕式致词。开幕式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徐以中教授主持。


姜斌校长首先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在七十余载砥砺奋进中,学校坚守“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使命责任,发展成为一所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鲜明,工、理、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外国语学院在神经语言学、数字人文、翻译技术等多个特色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衷心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探索外语学科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贾德忠副书记在致词中提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培养外交、翻译、教育、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享有“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成立八十余年来,北外一直是利用技术赋能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先行者。北外网络教育学院长期致力于通过数字技术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北外拥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语言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外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本次会议旨在构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期待与会专家充分交流,为推动全球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顾曰国教授在致词中回顾,1993年他发起创办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国际会议。历经32年的蓬勃发展,该会议已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成为享誉国际的学术盛会。会议始终致力于为技术赋能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他指出,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AICALL时代更需审慎思考其利弊得失。他呼吁学界同仁要善用技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模式。

Klaus-Dieter Rossade教授在致词中表示非常荣幸参加此次大会。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于1969年,是全球远程教育的先驱和领导者。作为英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它在教育技术应用和终身学习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持续为全球学习者提供灵活的高等教育机会。当前,世界正经历技术挑战与时代变革,本次会议汇聚全球智慧,期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的交流探讨。
开幕式后,斯坦福大学Phil Hubbard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英国开放大学Klaus-Dieter Rossade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佐文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谷明月教授、Glenn Stockwell教授,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SpringerBriefs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主编肖俊洪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

Phil Hubbard博士的主旨发言题目为“Navigating Theory and Theories in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探索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理论)”。通过系统梳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发展,他清晰阐释了理论在研究与实践中的多层次作用,他还介绍了Hubbard与Levy提出的类型学框架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基于相关实证研究,他进一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理论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的意义与实现方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以“Translator Train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AI Era(译员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展开主旨发言。范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翻译技术虽已突破语言各层级的处理障碍,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专业术语准确性、文化负载表达、逻辑推理能力及文体风格适配性等明显局限。他强调,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译者在确保翻译质量、处理复杂文本及跨文化沟通等方面仍不可替代

Klaus-Dieter Rossade教授作了题为“Assessment futures – creating quality and fit for purpose assessment for all ” (评估的未来:为所有人创造优质且适用的评价体系)的主旨发言。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了评估可能,也带来挑战。结合英国及欧洲远程教育案例,他不仅勾勒了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演进脉络,还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辅助评估、创造力评估及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设计。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佐文教授作了题为“Classroom Application of Digital Virtual Teacher(数字虚拟教师在课堂中的应用)”的主旨发言。李教授指出,教育的数字化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更是数字技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和覆盖所有教育要素的深度应用。数字虚拟教师的出现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教学资源,而且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李佐文教授、唐锦兰教授,英国开放大学阚茜博士,南京大学袁周敏教授分别为发言专家颁发宣读证书

香港教育大学谷明月教授作了题为“Youth in the digital multiverse: translanguaging, identity, and the pursuit of well-being(数字多元宇宙中的青年:跨语用、身份与幸福追求)”的主旨发言。谷明月教授引入“数字跨文化素养”这一概念,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深植于文化的能力,超越传统语言边界。这一理论框架凸显了数字超语实践在赋能青年更真实的自我表达与社交连接能力的同时,驾驭复杂的混合数字身份的双重作用。

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的发言主题是“Metapragmatic Acts in RA Abstracts: ChatGPT vs. Human Authors(研究论文摘要中的元语用行为:ChatGPT与人类作者对比)”。陈新仁教授的研究通过考察元话语的使用,对ChatGPT 4o生成的研究论文摘要和人类作者撰写的摘要进行了元语用分析。陈教授的研究发现,与人类作者相比,ChatGPT 4o生成的研究论文摘要在元话语使用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并偶尔会出现元话语使用失准的情况。

香港教育大学Glenn Stockwell教授作了题为“Finding our own way: self-direc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探索自我路径:人工智能支持下的语言教学自主专业发展)”的主旨发言。Glenn Stockwell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正在深刻重塑高等教育,影响着机构政策和日常的教学与学习实践,并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工作者应如何重新审视其教学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保持教学内容契合时代发展。

肖俊洪教授作了题为“Critiquing CALL publications from a research design perspective(从研究设计视角评析CALL出版物)”的发言。肖俊洪教授指出,从研究设计的严谨性角度评估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研究阐释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期刊发表文章在研究设计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希望能够引发研究者与把关人(编辑/审稿人)对研究设计更为充分的重视。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莉文教授、唐锦兰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徐智鑫副教授,肖俊洪教授分别为发言专家颁发宣读证书。
本次大会新增创新教育产品展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期刊分社孙凤兰社长介绍了外研社HSS Online期刊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帅博士演示了两项语言智能教学科研成果——“北外多语”智慧教学平台、“跨文化视域下走进韩国”虚拟仿真外语教学系统;西交利物浦大学王成昊博士介绍了“EAP TALK”(学术英语说)口语测评系统。


与会者表示,这些学术探索为技术赋能的语言教育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洞察、新探索。
特邀发言1包含三场主题为“虚拟交流(Exploring Virtual Exchange)”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北外网络教育学院院长、ChinaCALL秘书长唐锦兰教授主持。


英国开放大学阚茜博士与唐锦兰教授联合发表了题为 Introduction to Virtual Exchange and Its Benefits: A Case Study of A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me(虚拟交流及其优势概述:以一项教师培训项目为例)的特邀发言,分享了由两校联合开展的虚拟交流教师培训项目成果,展示了如何借助虚拟交流研究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国际与跨文化虚拟体验。

英国开放大学Mirjam Hauck教授作了题为“Critical Virtual Exchange: At the Interface of Critical CALL, Critical Digital Literacy, and Critical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批判性虚拟交流:批判性CALL、数字素养与全球公民教育的交汇)特邀发言。她聚焦批判性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批判性数字素养与批判性全球公民教育的交汇点,并结合实践案例通过线上实时互动的方式与观众开展了面对面的深入研讨。


德国波恩-莱茵-锡格应用技术大学Regina Brautlacht 女士与深圳技术大学商学院特聘副教授陈昊博士共同带来了题目为“From CALL to Multidisciplinary Virtual Exchange: Enhancing Collaboration, Diversity, and Global Skills(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到多学科虚拟交流:促进协作、多样性与全球能力提升)”特邀发言。他们以“ProGlobe 项目”为例,探讨了从传统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向多学科虚拟交流框架的转型,分享了虚拟交流在学生跨学科合作中的实践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莉文教授作了“Expansive learning in EFL digital storytelling(英语作为外语数字故事讲述中的扩展性学习)”的特邀发言。李莉文教授通过分析四名学生在为期16周的“数字化叙事: 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课程中所经历的矛盾及化解矛盾过程,发现学生的拓展性学习始于对活动系统内部矛盾的识别。她指出,教育者需引导学生识别与分析矛盾,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中介工具并开展集体活动,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拓展性学习。
大会67场平行研讨亮点纷呈,专家学者围绕新兴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行业特色英语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对话。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分享了最新成果与独到见解。发言内容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也有生动的实践案例,表达生动、阐释透彻。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大会的学术研讨不仅开拓了学术视野,也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宝贵经验。



在学术圆桌环节,顾曰国教授、Phil Hubbard博士、Klaus-Dieter Rossade教授、Glenn Stockwell教授及肖俊洪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教学、数字素养及学术出版等前沿议题展开了富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对话,展现出学术思想的广度与深度。学术圆桌由范祥涛教授主持。

9月21日下午,大会顺利完成全部议程,迎来闭幕时刻。大会颁发“最佳论文奖”和“学术新秀奖”。随后,华南师范大学刘晓斌教授代表“2026年(第22届)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承办方向与会代表发出参会邀请。闭幕式由唐锦兰教授主持,她向全体与会者表达了诚挚谢意并表示,大会搭建了一个跨越地域与学科的学术平台,使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能够开展直接而深入学术交流,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与对话,也为构建人类语言教育共同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会在温馨感人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与会者纷纷表示大会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思想、感悟新知的平台,期待未来与学界、业界携手,共同推动数字化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